班组
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原创文章

班组长管理能力行不行,就看他周会怎么开~

2025-09-25 陈红英

在车间里,我常跟班组长们念叨:带好一个班组,没啥高深的秘诀,就是把几件小事做到位。

开好每天的班前会、每周的班组例会,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件。

可我发现,很多班组长是不会开会的。

他们的例会,要么是“催眠曲”,大家站着都能睡着;

要么是“批斗会”,谁出错谁挨骂,搞得人心惶惶;

要么是“闲聊会”,东一榔头西一棒子,开完跟没开一样。

这样的例会,不仅解决不了问题,反而成了团队的“负担”,白白浪费大家宝贵的生产时间。

但我也见过真正的高手。

同样是班组长,人家开个15分钟的例会,清清楚楚:

安全要点强调了,生产任务明确了,昨天的问题解决了,每个人的干劲都提起来了。

大家带着目标上岗,带着成果收工。

在我看来,班组例会就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一个班组长的真实水平

你行不行,不用看别的,就看你怎么开这个会。

 

RISING SUN

Management Consulting 

01

为什么大家一听开会就头疼?

大家讨厌的,从来不是“开会”本身,而是那种毫无意义的“无效消耗”。

结合一线班组的特点,我总结了班组例会的“三宗罪”,看看你中招了没?

 

一宗罪:念经式的“老三样”

很多班组长开例会,就是走个过场

他觉得“当班长的就得每天训话”,于是站到大家面前,张口就是“老三样”:

  • “大家注意安全啊!”(怎么注意?没下文)

  • “今天任务很重,大家要加油干啊!”(多重?怎么干?不知道)

  • “都打起精神来,别出质量问题!”(怎么避免?没方法)

这种“念经式”的例会,他满足于“说过了”,却不关心“大家听懂没、记没记住”;组员们习惯于“被动听”,却放弃了“主动思考”。

最后,话说了不少,风过无痕,该出的问题一个没少。

 

二宗罪:甩锅式的“找茬会”

有些班组长把例会当成了“秋后算账”的现场。

昨天谁出了次品,谁设备没保养好,谁违反了操作规程……他拿着小本本,一个个点名批评。

被批评的人,要么垂头丧气,要么当场反驳:“那是因为上道工序给我的料有问题!”“设备老化了,早该报修了!”

一时间,例会变成了“甩锅大会”和“辩论赛”

大家想的不是怎么解决问题,而是怎么推卸责任。班组长成了“法官”,组员成了“被告”,团队氛围搞得一塌糊涂。

问题没解决,反而制造了矛盾。

 

三宗罪:散漫式的“拉家常”

这是最常见的一种。本该10分钟结束的例会,硬是拖到半小时。

班组长想到哪儿说到哪儿,从生产任务扯到食堂饭菜,从设备保养聊到家长里短。

没有主题,没有议程,没有重点。

大家东一句西一句,时间一分一秒过去。最后,生产任务没说清,安全问题没强调,关键问题没解决。

更严重的是,占用了宝贵的开工准备时间,大家只能匆匆忙忙上岗,为安全事故和质量隐患埋下了伏笔。

以上这“三宗罪”,恰恰暴露了一个班组长的能力短板:不会抓重点,不会解决问题,不会凝聚人心。

 

RISING SUN

Management Consulting 

02

为什么班组例会,比你想的更重要?

有人说,现在都讲究精益生产,天天开会是不是太形式主义了?

我恰恰认为,越是追求效率,越要开好这个短小精悍的例会。

班组例会的价值,不在于“开会”这个形式,而在于它是信息传递、目标对齐、风险预防的最高效载体

它频率高、周期短,能保证问题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和解决。

除了纠偏,我认为班组例会还有这3层核心意义:

 

第一个,信息同步的“神经末梢”。

班组是企业的“神经末梢”,信息传递到这里最容易失真。

技术部门的一个工艺微调、质量部门的一个新标准、设备部门的一个保养通知……

这些信息如果不能第一时间传达到每一位员工,就可能造成批量性错误。

班组例会,就是这个“神经末梢”的“信号放大器”。

每天花几分钟,把关键信息同步到位,确保“上头的精神”和“下面的执行”不脱节,让每个人都清楚“今天要做什么,标准是什么”。

 

第二个,目标对齐的“校准器”。

班组最大的内耗,就是“各干各的”。

有人追求速度,有人保证质量,有人图省事,最后方向不一,效率低下。

班组例会的核心价值,就是“校准方向”。

班组长通过例会,把车间的生产计划、质量目标、安全要求,拆解成今天每个人、每台设备的具体任务。

让大家劲往一处使,避免“无效的忙碌”和“方向性的错误”。

 

第三个,解决问题的“第一现场”。

一线生产,突发状况最多。

设备有点小异响、某个工序效率有点低、新员工操作不熟练……

这些问题,如果都等着上报、等领导来解决,黄花菜都凉了。

班组例会,就是集中解决这些“小毛病”的最佳时机。

它不是“批斗会”,而是“诸葛亮会”。

成熟的老班长,会鼓励大家把“卡壳”的地方提出来,然后带着大家一起想办法。

“这个工具怎么用更顺手?”

“这个流程能不能优化一下?”

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,团队的智慧是无穷的。 

班组长要做的,就是创造这种“敢说真话、一起想办法”的氛围。

所以,班组例会有没有意义,完全取决于你这个班组长怎么开。

 

RISING SUN

Management Consulting 

03

班组长,如何开好一个“高质量例会”?

想开好一个高效、有用的班组例会,你起码要做到这3件事:

 

1. 会前“三分钟”,心中有丘壑

最怕的就是班组长自己都没想明白,就稀里糊涂地开会。

会前花三分钟准备,能让你事半功倍。

  • 看数据/看记录:

    快速浏览昨天的生产报表、质量记录、设备点检表。哪里出了问题?哪里做得好?做到心中有数。
  • 想重点:

    今天例会的核心是什么?是强调一个新安全规定?是解决一个反复出现的质量问题?还是布置一项紧急的生产任务?想清楚你今天要达成的目标。
  • 列提纲:

    在小本子上写个简单的“三段式”提纲:1. 昨日回顾(问题与亮点);2. 今日任务(目标与要求);3. 注意事项(安全与质量)。
    这样开会就不会跑偏。

     

2. 会中“三环节”,清晰又高效

开会时,严格把控流程和时间,做到“短、平、快”。

  • 第一个环节:复盘与通报(5分钟)。

    快速回顾昨天:产量完成多少?质量怎么样?有没有安全事故?
    点名表扬做得好的,不点名批评做错的,只讲问题和现象。

     

     然后通报今天的生产计划、人员安排、物料情况等关键信息。
  • 第二个环节:聚焦与解决(5分钟)。

    抛出你准备好的核心问题。
    “昨天A工序的次品率偏高,大家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?有什么好建议?”
    引导大家讨论,而不是你一个人说。
    如果有人提出好方法,当场给予肯定。
    记住,重点是“解决问题”,而不是“追究责任”。
  • 第三个环节:部署与动员(5分钟)。

    明确今天每个人的具体任务、质量标准和安全注意事项。
    用简短有力的话给大家鼓鼓劲,强调一下团队协作,然后干净利落地结束会议。
    “好,大家清楚了吗?清楚就开工!”

     

3. 会后“一动作”,闭环有结果

没有跟进的会议,等于白开。

  • 记录与追踪:

    不用长篇大论,用个白板或班组看板,把今天例会定下来的关键任务、解决方案、责任人简单写下来。
    让大家一抬头就能看到,时刻提醒自己。
  • 现场验证:

    开完会不是结束,而是开始。
    班组长要到现场去,看看大家是不是按会议要求去做了,问题是不是真的解决了。
    发现偏差,及时纠正。这才是管理的闭环。

     

RISING SUN

Management Consulting 

04

最后的话

班组例会看似简单,却是班组管理的“牛鼻子”。
牵住这个牛鼻子,你就能掌控全局,让班组安全、高效、有序地运转。

做班组长,不容易。

但把开好例会这个好习惯养成了,你就已经超越了80%的人。

这不仅是管理能力的体现,更是你对自己、对团队、对企业负责的态度。

从今天起,别再开“噩梦”般的例会了,试着开一个让大家期待、能解决问题的“高质量例会”吧!

 

Copyright @2024 北京八九点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377号